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胡浩、杨思琪)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促进就业,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举措。 报告提出,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地方财政也要加强支持。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中国制造需要中国技工。”来自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全国人大代表李寅介绍,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公司将新招聘大批职业技术工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有力保障。” 据统计,2018年,全国有职业院校1.17万所,年招生928.24万人,在校生2685.54万人。在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支撑。
Tag: 职业教育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方案》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位置。经过5到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方案》强调,一是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二是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三是促进产教融合,四是建设多元办学格局。《方案》提出: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重磅!山东尝试职业资格评定破局改革!
长期以来,不少企业平时更多注重生产效益的提升,较少关注人才的发展,“重用轻教”现象明显;或者担心“流水的兵”学到技能后,另投他人怀抱,让相对高额的投入“打水漂”,间接造成“不敢培训”的窘况。这一现状,在山东有望得以改变。近日,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并推行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据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职业培训处负责人介绍,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就业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劳动者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着力解决当前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主体责任不够明确、就业培训资金分散、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制度创新。 既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的“起点”就应明确,我省提出“技能储备培训”的概念。面向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及子女、城乡低保家庭劳动力、高等院校在校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等,开展劳动预备制、雨露计划、技能脱贫攻坚行动、技工院校服务脱贫攻坚行动、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等技能储备培训,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储备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 劳动者进行技能培训,要发挥主体作用的是企业。我省支持和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在当地依法建立培训中心、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等,积极承担培训任务。通过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的方式,降低企业兴办职业培训机构的成本。企业为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支付的报酬等费用支出,按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同时,发挥职业院校培训优势,开展职业训练院试点,依托职业院校建设集职业教育、公共实训、技师研修、竞赛集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于一体的职业训练院,承担公共就业和培训服务的任务。 目前,对技能人才的评价仅有“职业资格”这一评价方式,随着国家取消诸多职业资格评定,迫切需要建立健全新的评价体系。为此,我省提出完善多元评价方式。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作用,健全宏观管理、标准构建、组织实施、质量监管、服务保障等工作体系。鼓励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价机构根据技能人才的工作特点,实行差别化技能评价,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建立以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省内竞赛与国内竞赛、国际竞赛相衔接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完善职业技能竞赛评价制度。 《意见》提出,实行城乡一体的补贴政策。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全部向具备资质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放。对具有就业创业意愿和培训愿望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加强重点倾斜,将高等院校在校生的就业创业培训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 对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并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按规定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企业项目纳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重大项目库的有关工种或纳入紧缺职业指导目录的工种,补贴标准提高到职业技能鉴定收费标准的90%。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定的费用可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我省还将实行特别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对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面临集中失业风险的重点群体,根据影响程度和影响规模制定特别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困难企业组织开展职工在岗培训,所需经费按规定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不足部分经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评估合格后,可由就业补助资金予以适当支持。实行特定群体培训期间生活费补贴政策,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及子女、城乡低保家庭劳动力、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和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及复员干部等,在培训期间按规定给予生活费补贴。 资金方面,我省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资金整合力度,统筹使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专项培训资金、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扶持资金、职工教育经费等,优化拨付流程,提高使用效益。地方教育附加费须按照规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企业要依法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确保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个人对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活动提供资助、捐赠。 据介绍,下一步,我省将组织开展“技能齐鲁行”“工匠精神进课堂、进车间、进工坊”“寻找新时代鲁班”等活动,大力弘扬培育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吸引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 来源: 新锐大众 作者: 张春晓
第三届中德职业教育联盟理事会在同济大学召开
1月9日上午,第三届中德职业教育联盟理事会在同济大学召开。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到会指导工作。中德职业教育联盟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原副校长董琦,德国巴伐利亚州文教部登内伯格司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曜升,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第三届理事会全体成员,知名标杆企业代表及德国企业代表等100余人出席会议。中德职业教育联盟执行副秘书长唐明主持大会。 吴志强代表同济大学致欢迎辞。中德职业教育联盟秘书长、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中德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继平代表理事会做2018年工作报告,从联盟目标、联盟的工作重点、2018年工作成果等方面回顾了上一年度联盟工作,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理事会促进2019年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吴志强 鲁昕简要介绍了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历程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基本情况,她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将在2019年认真抓好并落实十个工作载体,切实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更好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服务。 理事会-鲁昕讲话 理事会上举行新增学术委员会委员受聘仪式,新增32人为中德职业教育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任期5年。部分嘉宾及理事会成员单位就关心的话题先后进行了发言。 理事会聘任仪式2 理事会聘任仪式-合影 本次理事会还对《中德职教联盟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稿)》《中德职教联盟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修订稿)》进行了修订并表决通过。
那么多“国字头”职业资格认证其实没必要
超过三分之一的职业资格将取消,九成地方职业资格都应该取消——人社部副部长汤涛10日在中国政府网的在线访谈,让职业资格的简政有了紧锣密鼓的观感。 过去一年半中,国务院已经取消了三批149项职业资格认证。如果不是这些被取消的证儿被陆续晒出来,普通人恐怕都意识不到,原来职业资格认证已经繁复到琐碎的程度——“装饰材料管理师”、“装饰资料管理师”要分别考证,“民族(古)建筑修缮师”和“民族(古)建筑维护师”不是一码事儿,甚至,“木地板导购员”也要持证上岗。 上述名目大多是“国字头”,也即国务院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在地方的资格认证中,各类奇葩资格证更是蔚为大观。去年此时,陕西的“面皮证”曾成为各媒体评论版的头条,“考个面皮证然后去挂靠挣钱”的戏谑“风靡”舆论场。而在今年的另外一个新闻故事中,安阳大学生小孙拿到了包括“广播电视编辑记者从业资格证”、“高级文秘及办公室自动化证”在内的65个证书,却仍然找不到工作。照片里,待业的年轻人抱着一摞半人高的证书凝视着镜头,像是在进行一次无声的问询。 两个新闻互相参看,如同连接起了考证之旅的“开头”和“结局”。“面皮证”其实存在多年,之前都没有被公众注意到。与其说它是因为媒体报道而有了“存在感”,还不如说它被政府职能改革的大背景凸显了出来。全能政府的巨大惯性、简政放权的落实难度、职能部门在放权和扩权间的纠结、权力对微观经济的调拨能力,都可从这个小小的资格证看出端倪。而“65个证书还找不到工作”的新闻,则从一个最现实的角度,印证了带有计划思维的职业评价体系与市场评价的脱节,及其在市场面前的傲慢、顽固和自说自话。 强行把一些不必要的资格认证纳入政府主导,几乎一定会产生官方评价和市场评价“两层皮”的结果:有实力的企业缺乏“资质”,需要向一些从业者借“证儿”;有证的从业者却不一定参与一线实践,只需把“证儿”挂靠在前述企业挣钱。这种情况在暖通、水电、建筑和景观设计类行业尤为常见,已经是可以拿到桌面上谈的“秘密”。 结果就如公众所见,人为设计的资格证在市场中拦堤筑坝,将正常的经济交流切割开,滋生了培训、考证、办证的灰色链条,形成了多种周边性权力和利益团体,也逼出了各种资格证挂靠的地下市场。除了人们常常诟病的设租寻租的问题外,它还降低了经济交往的效率,抬升了创业和创新的成本,并隐性地强化了本来应该随着改革而逐渐淡化的身份门槛。 所以,从一年半前国务院开始清理职业资格认证以来,相关的改革进度就一直被媒体跟踪。不仅是公共讨论的严肃话题,也成了民间舆论场的焦点。此中原因,除了和普通公众的利益相关性比较大之外,还因为它在改革中的典型性和象征性意义:市场经济不是要取消必要的准入门槛和基础规制,但应该先考察这些规制是否在用计划思维模拟市场的优胜劣汰,对在市场角力中慢慢形成规则越俎代庖。这个考察的意义,会伴随着职业资格证的分批取消逐渐彰显。 刘白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6月12日 02 版)